近年来,作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循环低碳建筑,钢结构建筑正伴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而快速崛起。业内人士认为,这将为钢结构用钢营造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也对钢结构用钢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目前,钢结构用钢存在的品种少、质量稳定性差等问题亟待解决,钢企对钢结构用钢的重视也有待加强。开发钢材新品种,满足钢结构用钢的市场需求,对钢铁企业来说任重而道远。
“美丽”呼唤绿色建筑
在碳排放总量中,传统建筑业排放的碳几乎占到了5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在欧洲、澳大利亚和日本,当地的建筑业十分关注碳约束和循环经济,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已经发展到非常完善的阶段,占全部住宅建筑的40%以上。这种装配式钢结构能够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使用空间。
在一次现代建筑产业博览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人士指出,产业化的住宅生产方式如果在普及,将减少约83%的建筑垃圾和约60%的材料损耗,增加可回收材料60%,建筑节能达到50%以上。而钢结构建筑则以其节能、环保的特点,代表了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未来,以钢代砼(混凝土)将是大势所趋。
应该看到,近年来,建筑钢结构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仅主体钢结构制造业的产值就超过600亿元,同时形成了包含钢材生产、钢结构设计、构件加工制作、构件安装以及相关联产业的一个产业链。一种新的循环型建筑工业化产业体系钢结构绿色建筑体系也正在快速形成。
钢结构的住宅或建筑将打破房地产、建筑、机械装备制造、绿色建筑、新型建材、防灾减灾、家电厨卫装修等产业之间的界线,集合成为一个新的循环型建筑工业化产业体系;还可将房地产行业的资金重新回流到现代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中来,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这些年来,钢结构建筑和住宅正在持续发展,据初步统计,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湖北、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已经开发或建成的钢结构住宅超过1000万平方米。北京奥运会场馆“鸟巢”、“水立方”、中央电视台新办公楼,上海环球中心等一大批具有水平的钢结构建筑,已经成为采用钢结构为建筑主体结构的应用典范工程。
钢结构应用领域日趋扩大
目前,钢结构建筑已经越来越多地被用户所接受,其应用范围也更为广泛。
日前,东方铁塔(002545,股吧)公司公告称,该公司就国电泰州电厂二期工程2×1000兆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机组项目,与国电泰州发电有限公司签订钢结构采购合同。东方铁塔公司主营钢结构和铁塔类产品,其中钢结构产品主要应用于火电厂、核电厂。
今年5月26日,厦门中航紫金广场B塔楼钢结构工程正式进入施工阶段。中航紫金广场分A、B两座建筑,高度均达到194.3米,采用钢管混凝土钢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其中B塔楼与酒店屋顶钢结构之间设计有桁架连廊结构,大焊接板厚为40毫米,重量超过100吨。另有一栋建筑高度为79.60米的五星级酒店、大型集中商业区和配套裙房等建筑,总建筑面积达到325941.06平方米,总用钢量约为1.5万吨。
此外,钢结构正在走出国门,开拓市场。诸如,宝钢制造的钢结构将在智利大型建筑物中亮相,承担支撑与构建电力设施的重任。这也是继巴西之后,宝钢钢结构进军南美市场获得的又一份海外订单。该项目订单所需的4000吨钢结构件,将全部于年内完成交货。
为满足钢结构产业的发展,新建了多条钢结构生产线。日前,年产2万吨钢结构和100万平方米彩板生产线项目落户黑龙江省克东县。该项目总投资1.2亿元,建设轻钢生产线1条、重钢生产线2条、新型建材(彩钢板)生产线4条,年产2万吨钢结构和百万平方米彩板,将于今年10月末投产。
钢结构产业大有发展空间
与发达相比,的钢结构产业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是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适应不了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需求;缺少钢结构住宅、建筑相应的标准、技术规范等。此外,尚未制定出行之有效的钢结构住宅推进政策。
不过,随着“新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实施,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将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成为新的经济转型时期制定目标和政策的重要依据。钢结构产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13年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订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明确指出: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钢结构等建筑体系,提高建筑工业化技术集成水平。
近期,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十二五”期间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其中,钢结构建筑正成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之一。《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十二五”期间建筑产品施工过程的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0%,C60以上的混凝土用量达到总用量的10%,HRB400以上钢筋用量达到总用量的45%,钢结构工程比例增加。对此,有分析师预计,到“十二五”末,钢结构产量将达到5000万吨~6500万吨。
钢结构用钢面临新挑战
钢结构产业迅猛发展,钢结构用钢量日趋增多,亦加速了钢结构用钢的生产和研发,但与发达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一是钢结构所用的高性能钢材比例还有待提高。业内人士表示,建筑钢结构除了具有轻质高强性、优异的材料性能、制作安装工业化程度高、宜拆卸和较好的耐久性等优势外,还具备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碳排放、可循环利用等特性。因此,钢结构所用的钢材同样要求重量轻、强度高、耐腐蚀。但目前一些钢结构工程还存在着“笨、重、大”的缺陷,需要采用高级别的结构钢来改变现状。如用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替代碳素结构钢(Q235)可节省钢材15%~20%,并能减少结构的自重。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还可用于大型结构、重型结构、大跨度结构、高层建筑、桥梁工程等领域。
但目前来看,包括高强度钢、高抗震性能钢、高焊接性能钢以及特厚钢板和超薄钢板等材料的生产还存在量少、质差等问题。业内人士认为,量少,与钢结构建筑普及率不高有着直接关系。美国、日本的钢结构用钢量已经达到了钢产量的30%,而钢结构产业的用钢量还不到钢产量的10%。质差,则与一些钢铁企业延续过去等用户找上门的习惯,而不是主动研发和积极推广高性能的钢铁产品相关。
二是企业要跟上市场需求,“不因量小而不为”。由于钢结构用钢所需的品种多、数量相对少,有些订单只有几百、几千吨,但却涉及到十几个品种,一些钢厂不愿意接这样的订单,导致一些钢结构制造企业只能从进口所需的钢材。
业内人士建议,钢铁企业应进一步提升钢结构用钢的质量,加大品种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力度,增加结构用高性能钢材和连接材料的品种,加强薄壁H型钢等经济型材的生产,完善建筑结构用钢材系列的产品与应用尺度,推广耐候钢、耐火钢、彩涂板等钢材的应用,开发超高强度螺栓、高性能彩涂钢板、高档合金板等,力争使钢结构建筑所用钢材基本实现化。
此外,有关人士也指出,随着对环保的日益重视,绿色、节能建筑将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重点。在城镇化建设的推动下,预计有上万亿元的绿色钢结构建筑市场正在加速形成。对钢铁企业而言,转变观念、进军钢结构产业,不失为实现转型发展的一条新路,和钢铁企业都应对此予以更多的重视。
人大常委会8月30日通过了关于修改商标法的决定,禁止生产、经营者将“驰名商标”字样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上,或者用于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商业活动中。
商标法修正案的获通过必将在很大范围内引发轩然大波。长期以来对各个行业的企业“驰名商标”的滥用已经到了失控的程度,也成为促成此次“驰名商标”被禁用于宣传和包装的商标法新条例出台的潜在推动力。
跟其他行业一样,涂料行业存在大量的“驰名商标”。新商标法的出台无疑将对涂料行业造成冲击。这将首先体现在曾经密集出现在产品包装桶及广告中的“驰名商标”字样的集体消失,而去除包装(包括店面点头形象)及广告中的“驰名商标”字样将耗费企业的一定的成本,或者造成一定的损失。
探讨新商标法对涂料行业的影响
另一方面,为取得“驰名商标”认证,涂料企业付出了一定的经济代价。尤其是通过非正常手段取得“驰名商标”认证的企业,更将成为主要的受害者。有行业人士评价,新商标法的通过将使得企业的“驰名商标”认证证书成为废纸。
但新商标法中并没有否定“驰名商标”的存在。相反,根据媒体的报道,新商标法降低了“驰名商标”的认证门槛。对于驰名商标的内涵,新商标法作出明确限定:为相关公众所熟知的商标持有人,认为其权利受侵害时,可以依法订立规定来请求驰名商标保护。相较此前的限定,删去了“较长时间”和“持续使用”这两个条件。只是对于曾经更看重“驰名商标”的宣传功效的涂料企业来说,不具备宣传功能的“驰名商标”认证也就失去了追逐的意义。
在此,有业内人士提醒道,涂料人应该以新商标法禁止“驰名商标”用于宣传为契机,正确看待“驰名商标”的作用,并及时矫正品牌观念,将生产经营的重点回归到产品的质量上来。
修改后的《商标法》是从2014年5月1号起实行。
新修改的《商标法》主要的亮点
,审查时限确立,这也提高了商标检查的效率,此前企业对于商标审查时限意见比较大,现在规定对商标审查,基本实现9个月或12个月审结,特殊情况下经批准可以延长3个月到6个月。此前在2000年,商标申请量是22.3万件,审查量是18.7万件,从那时开始逐渐形成了挤压,到2007年底,商标申请积压已经达到180多万件,审查周期超过三年,这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不满。经过三年的突击审查,才在2010年12月是清理完毕。所以这次修法中,对于审查时限的确立,对当前商标局审理能力提出很大挑战,也回应大家的呼声和迫切需求。
第二,理清了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力度,驰名商标滥用的情形非常多,这次对于驰名商标的内涵作出明确限定,为相关公众所熟知的商标持有人,认为其权利受侵害时,可以依法订立规定来请求驰名商标保护。而且,对于驰名商标的认定,作出了判断依据,比如公众对该商标的知晓程度是否够高、该商标使用持续时间及宣传工作的持续时间、作为驰名商标受保护的记录等。在保护驰名商标方面也做了严格限定,就是生产和经营者不得将驰名商标字样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容器上,或用于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商业活动中,以防滥用的情形。
第三,加大对商标侵权行为的处罚力度,相比现行的《商标法》,赔偿额翻了五倍多,现行法额50万元,此前的二审稿中提高到200万元,幅度也很大,但是经过三次审议,大家进一步提高上限额到300万元,加大处罚力度,加大对商标保护的力度。
近年来,作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循环低碳建筑,钢结构建筑正伴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而快速崛起。业内人士认为,这将为钢结构用钢营造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也对钢结构用钢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目前,钢结构用钢存在的品种少、质量稳定性差等问题亟待解决,钢企对钢结构用钢的重视也有待加强。开发钢材新品种,满足钢结构用钢的市场需求,对钢铁企业来说任重而道远。
“美丽”呼唤绿色建筑
在碳排放总量中,传统建筑业排放的碳几乎占到了5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在欧洲、澳大利亚和日本,当地的建筑业十分关注碳约束和循环经济,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已经发展到非常完善的阶段,占全部住宅建筑的40%以上。这种装配式钢结构能够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使用空间。
在一次现代建筑产业博览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人士指出,产业化的住宅生产方式如果在普及,将减少约83%的建筑垃圾和约60%的材料损耗,增加可回收材料60%,建筑节能达到50%以上。而钢结构建筑则以其节能、环保的特点,代表了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未来,以钢代砼(混凝土)将是大势所趋。
应该看到,近年来,建筑钢结构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仅主体钢结构制造业的产值就超过600亿元,同时形成了包含钢材生产、钢结构设计、构件加工制作、构件安装以及相关联产业的一个产业链。一种新的循环型建筑工业化产业体系钢结构绿色建筑体系也正在快速形成。
钢结构的住宅或建筑将打破房地产、建筑、机械装备制造、绿色建筑、新型建材、防灾减灾、家电厨卫装修等产业之间的界线,集合成为一个新的循环型建筑工业化产业体系;还可将房地产行业的资金重新回流到现代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中来,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这些年来,钢结构建筑和住宅正在持续发展,据初步统计,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湖北、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已经开发或建成的钢结构住宅超过1000万平方米。北京奥运会场馆“鸟巢”、“水立方”、中央电视台新办公楼,上海环球中心等一大批具有水平的钢结构建筑,已经成为采用钢结构为建筑主体结构的应用典范工程。
钢结构应用领域日趋扩大
目前,钢结构建筑已经越来越多地被用户所接受,其应用范围也更为广泛。
日前,东方铁塔(002545,股吧)公司公告称,该公司就国电泰州电厂二期工程2×1000兆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机组项目,与国电泰州发电有限公司签订钢结构采购合同。东方铁塔公司主营钢结构和铁塔类产品,其中钢结构产品主要应用于火电厂、核电厂。
今年5月26日,厦门中航紫金广场B塔楼钢结构工程正式进入施工阶段。中航紫金广场分A、B两座建筑,高度均达到194.3米,采用钢管混凝土钢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其中B塔楼与酒店屋顶钢结构之间设计有桁架连廊结构,大焊接板厚为40毫米,重量超过100吨。另有一栋建筑高度为79.60米的五星级酒店、大型集中商业区和配套裙房等建筑,总建筑面积达到325941.06平方米,总用钢量约为1.5万吨。
此外,钢结构正在走出国门,开拓市场。诸如,宝钢制造的钢结构将在智利大型建筑物中亮相,承担支撑与构建电力设施的重任。这也是继巴西之后,宝钢钢结构进军南美市场获得的又一份海外订单。该项目订单所需的4000吨钢结构件,将全部于年内完成交货。
为满足钢结构产业的发展,新建了多条钢结构生产线。日前,年产2万吨钢结构和100万平方米彩板生产线项目落户黑龙江省克东县。该项目总投资1.2亿元,建设轻钢生产线1条、重钢生产线2条、新型建材(彩钢板)生产线4条,年产2万吨钢结构和百万平方米彩板,将于今年10月末投产。
钢结构产业大有发展空间
与发达相比,的钢结构产业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是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适应不了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需求;缺少钢结构住宅、建筑相应的标准、技术规范等。此外,尚未制定出行之有效的钢结构住宅推进政策。
不过,随着“新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实施,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将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成为新的经济转型时期制定目标和政策的重要依据。钢结构产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13年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订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明确指出: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钢结构等建筑体系,提高建筑工业化技术集成水平。
近期,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十二五”期间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其中,钢结构建筑正成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之一。《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十二五”期间建筑产品施工过程的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0%,C60以上的混凝土用量达到总用量的10%,HRB400以上钢筋用量达到总用量的45%,钢结构工程比例增加。对此,有分析师预计,到“十二五”末,钢结构产量将达到5000万吨~6500万吨。
钢结构用钢面临新挑战
钢结构产业迅猛发展,钢结构用钢量日趋增多,亦加速了钢结构用钢的生产和研发,但与发达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一是钢结构所用的高性能钢材比例还有待提高。业内人士表示,建筑钢结构除了具有轻质高强性、优异的材料性能、制作安装工业化程度高、宜拆卸和较好的耐久性等优势外,还具备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碳排放、可循环利用等特性。因此,钢结构所用的钢材同样要求重量轻、强度高、耐腐蚀。但目前一些钢结构工程还存在着“笨、重、大”的缺陷,需要采用高级别的结构钢来改变现状。如用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替代碳素结构钢(Q235)可节省钢材15%~20%,并能减少结构的自重。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还可用于大型结构、重型结构、大跨度结构、高层建筑、桥梁工程等领域。
但目前来看,包括高强度钢、高抗震性能钢、高焊接性能钢以及特厚钢板和超薄钢板等材料的生产还存在量少、质差等问题。业内人士认为,量少,与钢结构建筑普及率不高有着直接关系。美国、日本的钢结构用钢量已经达到了钢产量的30%,而钢结构产业的用钢量还不到钢产量的10%。质差,则与一些钢铁企业延续过去等用户找上门的习惯,而不是主动研发和积极推广高性能的钢铁产品相关。
二是企业要跟上市场需求,“不因量小而不为”。由于钢结构用钢所需的品种多、数量相对少,有些订单只有几百、几千吨,但却涉及到十几个品种,一些钢厂不愿意接这样的订单,导致一些钢结构制造企业只能从进口所需的钢材。
业内人士建议,钢铁企业应进一步提升钢结构用钢的质量,加大品种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力度,增加结构用高性能钢材和连接材料的品种,加强薄壁H型钢等经济型材的生产,完善建筑结构用钢材系列的产品与应用尺度,推广耐候钢、耐火钢、彩涂板等钢材的应用,开发超高强度螺栓、高性能彩涂钢板、高档合金板等,力争使钢结构建筑所用钢材基本实现化。
此外,有关人士也指出,随着对环保的日益重视,绿色、节能建筑将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重点。在城镇化建设的推动下,预计有上万亿元的绿色钢结构建筑市场正在加速形成。对钢铁企业而言,转变观念、进军钢结构产业,不失为实现转型发展的一条新路,和钢铁企业都应对此予以更多的重视。
转自:行业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