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一整套科学的方法,计算出产品从原料、制造、储运、销售、废弃到回收全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当量。
小资料
一件普通的牛仔裤,从原材料采购到被消费者丢弃整个生命周期,究竟会消耗多少能源?答案是它将排放32.3千克的二氧化碳,消耗3480.5升水,以及400.1兆焦的热量!在这一系列计算的背后,都指向一个新名词“碳足迹”。
有机构预言,未来三五年内,旨在衡量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碳足迹”标签,必将成为发达对产品实施贸易壁垒的又一大利器。
然而,面对这一潜在的绿色“杀手锏”,大多数佛山企业似乎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动向:
正制定“碳足迹”认证标准
去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后,“低碳经济”一时间成为炙手可热的字眼,但是,对于“碳足迹”这一具体衡量指标,不少企业还知之甚少。
据了解,目前法国已经颁布法律,宣布从明年7月起,在法国销售的消费品必须具备“碳足迹”标签。而在,发改委正在会同标准研究院、质量认证中心等机构制定的产品“碳足迹”认证。
“在未来的一两年内,企业做‘碳足迹’标签,主要是为了彰显社会责任,寻求差异化竞争,但再过三五年,这也许就会成为一项强制性措施,是任何企业都必须去做的一件事情。”来自法国的低碳业务机构克里斯多夫建议佛山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应当保全相关数据,积极寻求应对措施。
影响:
低碳经济带来的压力或将不期而至
对于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佛山制造业企业来说,低碳经济带来的压力或许将不期而至。
知名第三方认证机构Intertek区低碳业务总监张莉介绍,目前一些知名的品牌零售商,正在供应链中推行低碳政策或对产品进行碳标识,以便能够规避未来的法律法规。
作为一家生产特种薄膜的知名企业,位于顺德的广东德冠薄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业务副总监梁韶红表示,从今年年初开始,欧盟以及韩国等地的客户已经要求企业提供产品“碳足迹”的相关数据。“作为企业,一方面我们要寻找新型的薄膜材料。另一方面,加大研发力度,实现同等强度,但薄膜厚度有所降低,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未来:
或成对外贸易的绿色壁垒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产品“碳足迹”标签的标准ISO14067已经完成草案的拟定,计划于2011年发布。一旦“碳足迹”认证标准出台,商品加注碳标签将不可避免。届时,佛山企业面临的将不仅仅是市场竞争的压力,更是以“碳足迹”标签为借口的一个又一个贸易壁垒。
对此,佛山市凯西欧灯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吴育林深有感触。该公司刚刚获得SGS(瑞士通用公证行)“碳足迹”认证,成为获得“碳足迹”认证的照明企业。
吴育林告诉记者,凯西欧是一家外向型企业,产品主要出口西班牙、法国、德国等发达,“发达已经采取行动,要求产品贴上‘碳标签’,如果我们不这么做,很可能在未来影响产品的出口。”
吴育林表示,目前欧美已经开始利用碳标签对制造新的壁垒。“毕竟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主动申请‘碳标签’,总比到时候被动要好。”
广东德冠薄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业务副总监梁韶红与吴育林的判断:在不久的将来,“碳标签”必将成为发达市场向制造祭出的又一个绿色壁垒,只有未雨绸缪,方能从容应对。
“你可以说是壁垒,但也可以说是一张绿色通行证。”Intertek区低碳业务总监张莉表示,如果企业行动及时,就会成为低碳经济的先行者而不是跟从者,从而为未来规避这些贸易壁垒做准备,并从差异化竞争中获益。
应对:
先弄清内部数据做到心中有数
张莉表示,对于佛企来说,首先要对“碳足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如果短时间内没有这方面的压力,就可以先把企业的内部数据搞清楚,如一年内的用油量、用电量等等,“这样,当你的供应商要求你提供碳排放的相关数据,你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对于一些希望获得“碳足迹”标签的企业来说,则可通过第三方机构对企业产品的材料消耗、能源消耗、直接的温室气体排放等数据进行测试或者核算,算上前期准备和后期的核算,大概需要三个月的时间。
与“碳足迹”的测算相比,企业更重要的是采取措施,降低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对企业来说,引入“碳足迹”标签,可能会在短期内增加一定的生产成本。凯西欧灯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吴育林就表示,为了达到低碳经济标准,凯西欧将低碳指标全部量化,并在每条生产线、每个零部件、每个生产环节中取得数据,并制定减排方法去实施完善。“生产成本会有所增长,但从长远来看,回收成本降低,产业链的良性循环会起到良好作用,反过来也会带动销售及利润。”
观察
记者
企业执行起来有点难
为何佛企对低碳不感冒?一位企业代表向记者坦承,“碳足迹”企业执行起来有点难。“现在节能减排,能做到符合要求就不错了,哪还会付出额外的精力去做‘碳标签’?”
实际上,这也与现阶段的佛山企业特征有关联。尽管近几年,佛山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大量高污染、高能耗的工业企业相继“关停并转”,但不得不承认,佛山为数的中小企业,依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处在产业链分工的低端。他们靠着极低的人力及原材料成本,积累出微薄的利润。对于他们来说,在宏观经济运行复杂的一年,当然首先考虑的是生存。
但正如机构所言,短期内,可以通过套期保值、离岸港业务等技术手段规避汇率波动风险。从长远来看,还是在于产业升级,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在市场上的议价能力。而产品的“低碳化”,正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必要路径。
转自:广州日报